2025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2月15日专为备考2025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者说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
答 案:对
2、感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播音创作中的的感受,就是”感之于心,受之于外”的意思。
答 案:错
3、播音是指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住处的创造性的活动()
答 案:对
单选题
1、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手段。
- A:控制
- B:监督
- C:平衡
- D:引导
答 案:C
解 析: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总是严密跟踪监督目标与对象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的监督。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结论,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最终的平衡。
2、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向全世界广播。
- A:38种外语和4种方言
- B:42种语言
- C:38种语言
- D:65种语言
答 案:D
解 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国际传播的广播传媒,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英文译名为ChinaRadioInternational,缩写为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65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在新闻工作中,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指的是()。
- A: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 B: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的关系
- C:指导性与服务性的关系
- D:党性与群众性的关系
答 案:B
解 析:在新闻工作中,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指的是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的关系。新闻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新闻法规、法制是一种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新闻业的自由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多选题
1、马克思把舆论看作是()力量。
- A:普遍的
- B:隐蔽的
- C:虚无的
- D:强制的
答 案:ABD
解 析:舆论反映人心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发生强制作用,它不能命令人们的行动,也不能规定人民的行为,但它却能产生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给人以压力。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马克思把舆论看作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2、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包括()。
- A:监测环境
- B:社会调节功能
- C:社会控制功能
- D:社会制衡、动态平衡功能
答 案:ABCD
解 析: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其社会功能包括:①监测环境;②社会调节;③社会控制;④社会制衡;⑤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3、舆论反映人心向背,它对人没有强制作用,却有着()的约束力量。
- A:纪律的
- B:法律的
- C:道义的
- D:精神的
答 案:CD
解 析:舆论反映人心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发生强制作用,它不能命令人们的行动,也不能规定人民的行为,但它却能产生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给人以压力。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马克思把舆论看作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主观题
1、简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答 案:(1)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重视建设性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效果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和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和维护中央的威信。(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注意监督的科学性。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把握好“适时、适量、适宜”的度,注意平衡,掌握尺寸。(4)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遵纪守法。新闻舆论监督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制度、政策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2、有种观点认为,电视新闻主要靠画面图像来传递信息,你怎么理解?
答 案:电视传播的优势在于提供视听兼备的多元信息符号。与其他媒介比较,电视可以通过影像更真实地再现,画面的直观性形成强烈的现场感。但是,另一方面又会由此把电视画面视为感性符号形式,不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长于展示而拙于阐释。因此,我们倾向于广义地理解电视画面,它不仅包括影像、同期声,还包括通过电视新闻后期编辑而加入的解说、音乐、其他声音,包括画面文字、图表、插入字幕、滚动字幕等。电视新闻画面不仅仅是现场的活动影像,通过声音文字的综合作用,电视新闻节目同样可以揭示深刻的内容,可以形成新闻评论。
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矛盾的。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新闻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是新闻事业的重要功能。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有力保障。
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心和支点。
(2)新闻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反映。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全貌,准确描述我国人民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效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正面导向作用。
(3)履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党领导的伟大斗争助力开路、凝心聚力,新闻舆论工作就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真实反映社会主流,汇聚向上力量。
(4)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①二者有着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没有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批判,正面宣传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②舆论监督的作用与正面宣传的作用总体上是一致的。问题就摆在面前,逃避问题更成问题。迎着问题上,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和担当。关键是把握好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合理布局,统一部署组织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舆论监督报道要事实准确、科学理性,着眼于建设性。
(5)以正面宣传为主不等于不需要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不是任意行为。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必须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
论述题
1、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
答 案: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应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1)重视建设性监督。舆论监督要善于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舆论监督的力度与社会、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舆论监督效果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和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和维护中央的威信。(2)注意监督的科学性。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适时、适量、适宜”的度,注意平衡,掌握尺寸。舆论监督要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本质有正确的判断,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全面认识,使舆论监督达到正确的平衡。
(3)遵纪守法。舆论监督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监督要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宣传纪律,按照相关法律、政策和规定办事。
2、如何把握新闻工作的时度效?
答 案: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是党委政府满足公众知情权、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的关键,是把脉舆论动态、回应公众关切、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应当遵循的根本要求。为什么要把握新闻舆论的时度效?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新闻舆论规律的精炼概括和高度总结,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
把握新闻舆论的时度效,时是前提,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强调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压制谣言与错误观点传播,赢得话语主动权。度是关键,要根据事件的背景成因、性质特点、影响范围,全面地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节奏、尺度和力度,防止舆论引导冷热失度、褒贬失当、急缓失衡、错位失焦。效是目标,讲求传播策略,注重引导艺术,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把追求效果、凝聚共识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抓住时
把握新闻的时效性,就可以赢得舆论引导的先机。抓住时,就是先人一步,先声夺人,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①注重时效
时效性是衡量新闻的决定性标志。新闻媒体在新闻发生时,要用最快的速度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报道,对重大事件迅速发声,对突发事件及时反应,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
②选择时机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既要突出实效,也要选准适当的报道时机。在评估国际舆论态势与国内舆论走向,把握社会预期和社会心态,在事件发展与处置的关键节点上,我们要善于利用机会,顺势而为、借力发力、重锤定音,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③把握时势
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一定要把握好时势。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单纯是新闻价值来取舍。有些新闻需要抢时间,有些新闻就要暂时放一放,还有一些新闻则是不发为好。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2)掌握度
我们在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的时候,要掌握分寸力度,让新闻宣传恰如其分。把握好度就是把握好新闻宣传的尺度,报道新闻事实时,不隐瞒、不夸大、不歪曲,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①把握分寸实事求是
权威发布要全面客观、准确平衡,既不能把大事说小,也不能把小事说大。个别不是一般,一般也不是个别;局部不是全局,全局也不是局部。要防止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把个别现象说成普遍问题,把意外孤立事件上升为制度问题,把不该褒奖的渲染拔高,把应该贬抑的炒热放大。
②把握力度轻重适宜
舆论引导要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众生喧哗、杂音,要积极引导人们分清是非、对错、公私、美丑、善恶,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③把握节奏动态调整
舆论引导要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众生喧哗、杂音,要积极引导人们分清是非、对错、公私、美丑、善恶,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3)注重效
注重效就是保证新闻宣传产生好的效果,增强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使群众爱听爱看。
①要学会读心术
舆论引导时,要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的心理、心态,要学会读心术,既要掌握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也要了解少数人的合理需求,知人知心,分类处理,该鼓劲的鼓劲,该引导的引导,该解惑的解惑,该纠偏的纠偏。
②要注重分众传播
新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不断上升,要精准定位受众,从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偏好媒介习惯入手,进行信息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有效驾驭算法,创新传播策略和路径,提升分众化信息传播、信息抵达与信息接收的效果,能迅速将大众细分为不同小众,解决好对谁说、说什么的问题,以此全面提高舆论引导效果,提高新闻宣传效果。
③要转换话语体系
舆论引导最忌讳讲官话、套话、大话、空话。正面宣传要用心用情做,让群众爱听、爱看,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不能停留在重复喊空洞口号的套话上,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背景、细节、故事既是公众想听的内容,也是传递主流价值观最好的载体,能引发公众的兴趣和思考,情感、情怀,既能与公众产生共鸣,也能与公众达成共识。
时度效是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要求我们把握新闻舆论规律,在新闻报道中贯穿时度效的原则。一方面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全面地观察总体舆情,善于动态地分析舆论现象,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适当调整舆论引导策略,善于系统地发现舆论,掌握背后的矛盾因素,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系统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在纷繁复杂、各种因素交织的舆论漩涡中,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把握本质主流或趋势,盯准舆情重点,策划引导议题,整合舆论资源,统筹传播渠道,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做到有序、有力、有效引导好舆论。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时:掌握时机节奏。时,就是时机、节奏。精准把握时机、节奏,对做好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
(2)度:把握力度分寸。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适合强化报道、什么问题适合淡化报道,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度”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3)效:讲求效果实效。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声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形成炒作。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以宣传效果为最终目的,改进方法手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和民生解答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新闻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新闻传播方式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