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4月26日专为备考2025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调值: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降调,按五度标记法应读为:52,25,214,51?( )
答 案:错
2、获得对象感的途径有二,一方面要分析研究受众;另一方面要调节主体-自我感觉?( )
答 案:对
3、体育解说是对体育比赛现场实况进行报道的一种播音创作活动?( )
答 案:对
单选题
1、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新闻事业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 B:新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C:新闻是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事实
- D:新闻工作是党与群众之间的精神纽带
答 案:B
解 析:A项,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当中不处于生产力层次,而是处于上层建筑层次,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C项,新闻是新近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因此新闻是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事实。D项,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2、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把()放在首位。
- A:评论引导
- B:经济效益
- C:社会效益
- D:舆论监督
答 案:C
解 析: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决定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贯主张。
3、小报在南宋时期风行并扩散到京外地区,时人隐称为()。
- A:新闻
- B:进奏院状
- C:朝报
- D:阁抄
答 案:A
多选题
1、关于事实和新闻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事实是本源,新闻是派生的
- B: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 C: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 D: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
答 案:ABCD
解 析: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来说,新闻是必须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来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是通过真实地报道事实来完成自己使命的。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明确这一理论观点,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2、以下哪种人员属于新闻从业者?()
- A:新闻传播的管理人员
- B:新闻产品的技术处理人员
- C:新闻产品的推销人员
- D:新闻学术研究人员
答 案:ABCD
解 析:新闻从业者,广义上讲,是指以采集、制作、传播新闻信息及其相关活动为专门职业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讲,则是指从事新闻采编一线的人员。其范围包括:①新闻信息采编播的业务人员;②新闻产品的技术处理人员;③新闻产品的发行推销人员;④新闻事业的管理人员;⑤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的研究人员。
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中指出:“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中央厨房”现阶段的实施单位有()。
- A:人民日报
- B: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 C:北京日报
- D:人民网
答 案:ABD
解 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是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以内容的生产传播为主线,不仅服务于人民日报旗下的各个媒体,更是为整个媒体行业搭建了一个支撑优质内容生产的公共平台,聚拢各方资源,形成融合发展合力。现阶段只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人民网三家媒体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扩展到社内其他媒体,最终实现人民日报媒体阵营的全面融合。
主观题
1、新闻报道必须忠实反映新闻事实,因此不具有倾向性。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新闻报道是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二者统一于事实。
(2)事实第一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是客观的,事实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新闻报道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新闻报道者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新闻报道采用的是客观报道形式。
(3)新闻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产生原因是:新闻是经过新闻工作者头脑加工后反映的产物;新闻媒体作为一定阶级、党派、社会集团的舆论工具,总是要按照他们的要求,为其根本利益服务;新闻倾向性中最明显的是政治倾向性。
2、媒体炒作能够提高新闻价值。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新闻报道要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新闻具有客观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来表现倾向性的报道,不仅无法说服人,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
新闻价值分析是新闻编辑分析选择稿件的第一步。以事实为基础分析一条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主要考虑五个方面:时间、新意、重要、接近、显著。时间、新意、重要这三条是所有新闻稿件入选的必备条件。对稿件新闻价值大小的估量,则要综合比较上述五个方面的情况,这些条件具备得越全面,表现得越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媒体炒作是一种虚假新闻的表现,因此,根本不能提高新闻价值,反而会失去受众,影响媒体公信力。
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答 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建议。新闻舆论监督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新闻工作者在履行监督职责时,要学会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能。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有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出发,促进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从大局出发,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求舆论监督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利于帮助有关方面改进工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不能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或图一时之快,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添乱。
(2)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选准批评对象。舆论监督,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干部而不是一般群众;是政治问题、政策问题、作风问题、纪律问题,而不是一般问
题。舆论监督应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论述题
1、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
答 案: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应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1)重视建设性监督。舆论监督要善于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舆论监督的力度与社会、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舆论监督效果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和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和维护中央的威信。(2)注意监督的科学性。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适时、适量、适宜”的度,注意平衡,掌握尺寸。舆论监督要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本质有正确的判断,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全面认识,使舆论监督达到正确的平衡。
(3)遵纪守法。舆论监督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监督要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宣传纪律,按照相关法律、政策和规定办事。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时:掌握时机节奏。时,就是时机、节奏。精准把握时机、节奏,对做好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
(2)度:把握力度分寸。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适合强化报道、什么问题适合淡化报道,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度”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3)效:讲求效果实效。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声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形成炒作。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以宣传效果为最终目的,改进方法手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和民生解答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新闻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新闻传播方式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3、请谈谈新闻工作者三贴近和三深入的关系。
答 案:(1)“三贴近”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闻宣传要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三贴近”入手,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群众,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宣传思想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2)“三深入”原则
“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毛泽东强调,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号召,“中国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3)“三贴近”和“三深入”的关系
目前,新闻战线推行的“三深入”活动,实际就是践行“三贴近”的具体表现,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接地气、长灵气、出生气的一个过程,也是记者感受时代脉动、吮吸生活醇香、倾听群众心声的极佳途径。
“三贴近”的内容十分丰富,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三贴近”的实际就是根基,生活就是源泉,群众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推进“三贴近”的发展,求得“三深入”的实效。实践“三贴近”的关键在于“三深入”,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三深入”推动“三贴近”,以“三深入”求得“三贴近”。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