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高职单招 → 2025年05月05日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

2025年05月05日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

2025/05/05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5月5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芬兰著名作家安徒生最出色的童话作品之一。  

答 案:错

解 析:安徒生是丹麦作家。

2、“事实证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成为受害者。”这个句子是个病句。()  

答 案:对

解 析:1、“泛滥和滋生”应改为“滋生和泛滥”。2、“会扰乱许多人成为受害者”应分成两部分来表达:“会迷惑很多人,使之成为受害者”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C:噌吰防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 案:D

解 析:A判断句,项脊轩就是过去的南面的一个小阁子B判断句,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人C判断句D被动句,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

2、下列各项中,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 B: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 C:你肚里有墨水,说话、办事比咱强。
  •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答 案:C

解 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本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A项比喻,将“品格”比作“试金石”。B项拟人,将“太阳”拟人化。C项借代,用“墨水”代“知识”。D项比喻,整句意思:被白雪覆盖凸凹起伏的山峦像银蛇一样不断飞舞盘旋驰骋。将“白雪”比作“蛇”。

多选题

1、下列句中加【】的成语使用有误的有()  

  •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到来,他才怯怯地说:“学校教育我会【鼎力相助】,能得一枝之栖,就深感大德了。”
  • B:回到住所后,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他们【才疏学浅】,怎么能悟出如此妙音。
  • C: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信笔涂鸦】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 D:正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德薄才疏】,发言请在座的各位作个参考,也许对你们有一点儿帮助。

答 案:ABC

解 析:选项 A:“鼎力相助” 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或感谢别人,不能用于自己帮助别人,此处用法错误。 选项 B:“才疏学浅” 是指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之词,句中用来形容他人不恰当,此处用法错误。 选项 C:“信笔涂鸦” 是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不能用来形容特技,此处用法错误。 选项 D:“德薄才疏” 是指品德和才能都很差,多用作自谦之词,此处用法正确。

2、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有()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面引领方向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读历史,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哲学,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文学,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 A:文段开头运用反问,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读者的思考。
  •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要求。
  •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 D:文段中把书比喻成旗帜和明灯,形象地道出了书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领人前进的作用。

答 案:BCD

解 析: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选项A错误,BCD正确。

主观题

1、仿照下面示例,再以“儒家、道家”为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与示例大体一致。儒家教会人们把握人生的勇气,道家教会人们笑对命运的智慧:我们需要勇气,我们也需要智慧。

答 案:儒家显示出人们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道家显示出人们恬然自适的出世情怀:我们需要入世精神,我们也需要出世情怀。

2、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答 案: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的,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中加括号字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其意。
范增数(目)项王

答 案:名作动,使眼色

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________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________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________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
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

答 案:①在②向③同④对于⑤比⑥表示被动对象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