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社会工作者(初级)每日一练《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12月3日专为备考2024年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社会工作者小魏计划为社区中刚退休的居民开展一个主题为“金色年华”的小组,协助他们较好地度过退休生活适应期,促进退休人员继续社会化,提升其社会功能,小魏最有可能运用的小组工作模式是()。
- A:治疗模式
- B:社会目标模式
- C:互动模式
- D:发展模式
答 案:D
解 析:发展模式亦称过程模式或发展性小组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旨在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互动模式亦称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根据题干“继续社会化,提升其社会功能”,故选发展模式。
2、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被视为( )。
- A:旁观者
- B:自己人
- C:组织者
- D:实施者
答 案:B
解 析: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被视为自己人,研究者依托研究对象的视角把握资料,研究注重过程,理论往往是研究结果的提炼产品,研究者通过观察、访问等非控制性的、自然的手法收集非数量的资料,其资料具有整体性,其结果只反映对象的情况而不具有一般性和可推论性。
3、作为一个服务人、帮助人的职业从业者,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反思和换位思考,与服务对象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想法,分享感受。上述做法最能体现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
- A:践行社会公平与正义
- B: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
- C:强调服务对象个人尊严
- D: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答 案:D
解 析:考查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社会工作是处理人的工作,涉及人与人的沟通和互动行为。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包括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换位思考)、建立积极和良性的沟通交流关系、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彼此分享和相互帮助。根据题干,题目强调沟通与互动,故选D。
4、社会工作者小陈需要招募若干志愿者帮忙开展禁毒工作。报名者中有位王先生是同性恋者,有人反对让他参加这项工作。小陈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 )原则还是让王先生参加志愿者工作。
- A:不批判
- B:保护
- C:接纳
- D:尊重
答 案:C
解 析: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之一。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作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绝不能因为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种族(或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信仰等因素对他们有任何歧视,更不能因为上述原因而拒绝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服务。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工作价值观中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原则,接纳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大众的统一的服务态度,是建立专业助人关系的重要前提。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下列情形中,符合结婚自愿的是( )。
- A:小丽的父母因贪图钱财而强迫小丽与小强结婚
- B:小丽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同意与小强结婚
- C:小丽因担心小强伤害自己家人而同意与小强结婚
- D:小丽被小强威胁而同意与小强结婚
答 案:B
解 析:《婚姻法》规定,结婚的必备条件之一即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选项B符合此规定。知识点:婚姻家庭政策法规
多选题
1、划分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 )。
- A:当地风俗与习惯
- B: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 C:个体主观体验
- D:统计学标准
- E:行为适应性标准
答 案:BCDE
解 析: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有①个体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②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行为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③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行为,否则就被视为有偏差的行为。④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反之就是偏差行为。题中,可用社会规范与价值和行为适应性标准来判断小涛的行为属于偏差行为。
2、社会工作者小刘在某街道刚成立的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为了科学细致地了解该街道所辖各社区的基本情况,小刘需要开展的工作有()。
- A:了解居民对社区问题的真切感受
- B:入户调查,掌握人户分离的情况
- C:评估居民对公共设施的利用情况
- D:参与社区活动,观察居民骨干的影响力
- E:出席社区工作会议,并提供专业性意见
答 案:BCD
解 析:了解基本情况的方法,可以通过阅读书面资料,也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邀请居民一同来认识社区。在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居民对社区的基本认识。A属于社区问题分析,故不选。
3、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决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了解本地区残障人士对康复服务的要求。该机构的下列做法中,符合定性研究特点的有()。
- A:排除本机构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 B:通过了解本地区残障人士的困境,预测服务的规模
- C:了解残障人士及其所处环境的基本状况
- D:发现本地区残障人士康复服务需求的特殊性
- E:运用非正式会谈方法收集相关资料
答 案:CDE
解 析:考点:定性研究的特点。
4、为了保障弃婴的生存权利,我国部分城市做了一些弃婴保护工作的探索和尝试。下列做法中,可以有效减少弃婴问题发生的有()。
- A: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B:完善困难家庭救助体系
- C: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 D:制定更严格的弃婴收养制度
- E:加强残疾儿童社会保障
答 案:ABCE
解 析:本题考查弃婴问题。弃婴绝大多数是女婴和残疾儿童,预防弃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完善弃婴救助制度;三是建立困难家庭医疗救助体系;四是积极发挥慈善部门、基金会和其他民办机构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救劝;五是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媒体进行相关报道,提升社会对于弃婴这一社会极弱群体的关注程度。
5、小林采用定性方法研究城市贫困家庭精准救助服务输送系统,他选取了某街道10个社区的贫困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邀请10位社区驻点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了城市贫困家庭精准救助服务的特点、机制、内容、效果等信息。关于该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该研究可以呈现精准救助服务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过程
- B:该研究可以发现影响精准救助服务发挥作用的普遍因素
- C:小林可以与10位驻点的社会工作者讨论相关问题
- D:小林的研究结论可以推论到同一城市的其他街道
- E:小林进行深度访谈时可以随时提出新发现的问题
答 案:ACE
解 析:BD属于定量研究。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