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专升本) → 2025年04月09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5年04月09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5/04/09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4月9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 案:错

解 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如下:(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即发展就是向对立面的转化。(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在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中的作用:①在事物的量变阶段,斗争性推动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质变积累条件;②在事物的质变阶段,斗争性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统一体瓦解,新统一体形成,完成事物的根本转变。(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2、“只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自然搞好了。”

答 案:错

解 析: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思想保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有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二者不能互相混淆和互相代替。(3)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代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就会诱发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单选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 案:C

2、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  

  • A: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 B:组织原则
  • C:管理方式
  • D:协商议事

答 案:A

解 析: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产生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才获得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国家制度。因此,从完整意义上说,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近代历史开始的。但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只是资产阶级调整其内部各集团之间利益关系,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它具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后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国家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A是正确选项。

多选题

1、中国梦的本质是()

  • A:国家富强
  • B:民族振兴
  • C:人民幸福
  • D:社会和谐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答 案:ABCD

解 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界限。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答 案:正确。 (1)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无视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过分夸大、美化或拔高是不对的;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前人也是不可取的。历史人物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2)在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时,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论述题

1、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答 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群众队伍里蕴藏着创造历史的实践伟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经验顺应人民群众意愿、吸取人民群众智慧、汇聚人民群众力量,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要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善聚善用各类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深入群众,保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们特别要注重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把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民生重点变成改革着力点,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好事,在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发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必须常怀忧民爱民为民之心,围绕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生工作战略部署。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而且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把群众收入提高建立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要树立正确导向,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创造美好未来。  

2、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试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 案:党中央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的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浩荡的脉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解决一系列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树立了鲜明旗帜。这一科学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各国超越冷战思维探索对话合作新模式、共谋和平发展新未来擘画了美好蓝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