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5月2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 A:马克·吐温
- B:欧·亨利
- C:契诃夫
- D:莫泊桑
答 案:B
解 析:欧·亨利,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A项,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风格以幽默与讽刺为主。C项,契诃夫是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D项,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2、下列作品中,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的是()。
- A:《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B:《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 C:《庄子·秋水》
- D:《礼记·大同》
答 案:C
解 析:A项,《寡人之于国也》属于议论文,阐述了孟子王道政治的具体内容,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战国时代贫富悬殊和阶级的尖锐对立。B项,《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属于记人散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和相互映衬对照的手法,集中叙述了冯谖这个历史人物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C项,《庄子·秋水》属于议论文,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D项,《礼记·大同》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主观题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运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答 案: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这里作者将乡愁比作邮票,将无形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思家爱国之情。
2、简述此诗的抒情特点。
答 案:此诗的抒情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描绘边塞的雪景表达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填空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
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作题
1、题目:友谊与真诚要求:(1)以议论为主;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友谊与真诚”之间有一种关系,即真诚是友谊的基础。作文可从友谊与真诚的关系,友谊的重要性,真诚的定义,以及如何收获真诚友谊等方面进行论述。友谊是考生熟悉的主题,比较容易把握。【经典事例】
1.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从此之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就义后,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2.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名人名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灵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3.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西塞罗
4.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马克思
5.患难见真情。——伊索
2、根据要求作文。请以“付出与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本次写作除诗歌外,不限文体,可以以一篇记叙文讲述一个关于“付出与收获”故事,也可以就“付出与回报”间的关系展开议论,也可就该主题写一篇小说。注意文体分明,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经典事例】
1.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等经典故事。
2.化学家凯库勒日思夜想,最终梦中发现苯环结构。
3.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的艰辛付出。
【名人名言】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4.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成功的花》
5.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简答题
1、简要概括杰兹杰莫诺夫的性格特征。
答 案:怯懦猥琐、表里不一、曲意逢迎。
2、“年青的女郎”的喻义是什么?
答 案:“年青的女郎”的喻义指五四后青春焕发的祖国。36~38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郭沫若的《炉中煤》的阅读理解。作者通过“年青的女郎”这个隐喻,表达了对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祖国的新认识和新期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