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 → 2024年12月23日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

2024年12月23日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

2024/12/23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4年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12月23日专为备考2024年三级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选择与求助者的谈话方式时,应当考虑的求助者自身因素包括( )

  • A:年龄特征
  • B:性格特征
  • C:文化特征
  • D:以上三者

答 案:D

解 析: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目标 在与求助者进行交谈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会谈方式。应考虑到求助者的因素有:1)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2)性格特征,求助者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为此,交谈的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3)问题特征,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不同的交谈方式;4)文化特征,人的心理行为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价值观念是必要的。

2、关于应对方式问卷,错误的说法是( )。

  • A:可以反映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 B:能够提高人们的应对水平
  • C: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行为差异
  • D: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

答 案:B

解 析:应对方式量表的应用价值很多,但是量表只能起到反应情况的作用,不可能会通过做测验直接提高人们的应对水平。

3、在讲话程度上,最常见的阻抗表现形式是( )。

  • A:寡言
  • B:沉默
  • C:赘言
  • D:抵触

答 案:B

解 析:在咨询过程中,在讲话程度上,常见的阻抗表现形式是沉默、寡言和赘言。 最常见的是沉默。

4、在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是(  )。

  • A: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 B:家庭作业
  • C: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 D:行为技术

答 案:A

解 析:修通阶段的主要技术有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其他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苏格拉底辩论术,即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

5、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 )。

  • A:继续社会化
  • B:再社会化
  • C:去社会化
  • D:反社会化

答 案:B

解 析: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化叫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6、暗示会影响收集资料的可靠性,因此心理咨询师应该重视初诊接待,并建立()。

  • A:严谨的会谈提纲
  • B:有效的小组讨论措施
  • C:规范的咨询流程
  • D:规范的咨询环境

答 案:D

解 析:过分随意的交谈、心理咨询师的倾向性很可能对求助者形成暗示,造成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环境判断的失真,这对所获资料有重大影响。心理咨询师应该重视初诊接待和会谈方式,建立规范的咨询环境,以避免这种因素的影响。

7、下列关于职业技能层次性特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实践中总是要求从业人员先学基础理论知识,后掌握技能
  • B:每一项技能操作总会有第一、第二的步骤和程序性要求
  • C:只有按照层次性的要求去做,才能真正掌握出色技能
  • D:同一职业领域因工种的级别要求和技术含量不同而存在差异

答 案:B

8、面质技术的含义是( )。

  • A:当面质问求助者
  • B:求助者对咨询师质疑
  • C: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 D:咨询双方当面对质

答 案:C

解 析: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多选题

1、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称为(  )。

  • A:灾难症候群
  • B:兴奋性行为
  • C:破坏性行为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 案:AD

解 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PTSD。这种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的样子。恢复期,“后怕”的表现,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并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2、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

  • A:重测信度
  • B:内部一致性信度
  • C:复本信度
  • D:评分者信度

答 案:ABCD

解 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没有通用法则,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所以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3、需要()

  • 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 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 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答 案:AC

解 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4、精神动力学派在回顾来访者成长历程可以遵循的原则包括()。

  • A:关系的关键性
  • B:心理创伤的决定性
  • C:事件发生年龄的相关性
  • D:自然因素、环境因素和人的毕生发展

答 案:ABCD

5、佩特森划分的咨询过程七个阶段的特点包括( )。

  • A:每一阶段都渗透着下一阶段的发展变化
  • B:七个阶段是渐进的、灵活的过程
  • C:七个阶段并非相互割裂
  • D:七个阶段的区分十分严格

答 案:ABC

6、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包括(  )。

  • A:领导让求助者写检查
  • B:认为领导霸道
  • C:领导说求助者幼稚
  • D:出现头痛失眠

答 案:AC

解 析: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主要是因工作失误与领导发生冲突,领导说他幼稚,让其写检查。B项属于求助者自身的认知因素;D项是现实刺激引发的生理症状。

7、态度测量的主要方法包括*()

  • A:实验法
  • B:量表法
  • C:投射法
  • D:行为反应测量法

答 案:BCD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